楚尘文化与上海古籍出版社之间的版权纠纷,引发不少出版界人士的关注,且随着双方相继发布的声明与回应,上海古籍出版社是否曾向版权代理公司回复相关版权事宜成为争议的焦点,这也令不少普通公众对版权代理产生诸多好奇。然而,北京商报记者调查发现,版权代理机构或平台,虽然能帮助相关作品实现资源对接,达成推向市场的目标,但现阶段也存在不少乱象,比如虚假宣传、花式“碰瓷”等,反而成为影响内容作品走向市场的阻碍。

01
纠纷不断
随着版权的市场价值越来越被重视,内容作品的含金量越来越大,帮助内容创作者管理和运营版权的机构层出不穷,越来越多的图书版权代理机构活跃于市场,代表着相关图书或内容作品的版权权利。
但在我们整个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作者与版权使用代理企业之间可以产生的纠纷也屡屡发生。以豆瓣阅读的第五届征文大赛为例,该征文比赛此前没有明确信息公示了代理权授权的问题,并称“入围作品需与豆瓣阅读签署独家授权管理协议,电子版独家版权、纸书代理权、影视剧代理权归属豆瓣阅读”。但在今年初,有参赛作者通过发文对豆瓣阅读内容运营设计作品的方式能够产生一些不满,而认为我国侵犯知识版权。
同时,北京商报记者在网上搜索关键字《图书著作权代理纠纷》发现,有部分作者因著作权代理机构的原因,一直无法将内容作品推向市场。
据业内人士透露,目前纠纷频发也与当前中国版权代理的发展特点有关。《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中国于1988年经国家版权局批准成立了20多家地方或专业版权机构,2004年7月,我国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设立涉外著作权机构无需经国家版权局批准,只要办理工商登记手续即可办理。资深出版商"张全"表示,没有工商登记的审批可以开放,市场在日益活跃的同时,也相当于降低了准入门槛。
02
虚假宣传
北京商报记者进行调查研究发现,现阶段市场上存在着一个部分虽已完成工商注册,但资质仍有欠缺的版权代理金融机构,且以上机构可以为了我们能够通过吸引作者,选择自己使用以及各种套路从而获得知识内容的代理授权,其中虚假宣传是其中的套路之一。
李京作家收到一家图书版权代理商的电子邮件,表示有兴趣签约她的作品进行全球发行。“收到电子邮件后,我的第一个感觉是,我的作品得到了认可,我既兴奋又激动,从我收到的另一方的电子邮件来看,我也希望签署海外地区的独家销售权。然而,当我继续与另一方,以及业内的前辈交流时,结果证明这是更多的虚假广告,这对我来说也可以被认为是一个骗局。”李京是指。
根据李京提供的邮件和协议可以发现,出版机构提出版权代理许可覆盖除mainland China以外的其他亚洲国家和地区,以及部分欧美国家。但李京表示,经过深入了解,发现对方在海外地区没有业务代表、渠道和资源。“他们说的是帮助作品出版并对外销售,只是把作品挂在自己的网站上,等其他出版商看到。这就相当于不劳而获地占用了作品的资源,却不采取行动。如果他们在授权期间收到其他更正式的版权机构或出版商的邀请,他们将推迟其作品的开发。”